RSS 订阅
YumCha! » 专题文章

后顾瞻前—YesAsia华语音乐销售榜的年度分析2012

作者: 李重言(香港) 推介给朋友




前言

虽然笔者常把「白马过隙」一语挂在嘴边,但身在香港,2012年并不是易过的一年,尤其是身为死忠中文音乐乐迷,以及依赖唱片业生活的撰稿人,不能不为全年的沉寂市道纳闷。获大家奉为神曲的「年少无知」(连续剧《天与地》片尾曲),说穿了原来是2011年的作品;陈奕迅是大家公认的少数巨星,但新专辑《3mm》的销量却也跟预期有很大落差。放眼台湾,我们庆幸2012年还是有许多优秀的创作人和歌手发行全新个人专辑,如张悬宇宙人等,然而实体销售市场依然没有太大起色,能够破十万者寥寥可数,以台湾人口之多,音乐文化又较香港广泛,本土的流行文化方兴未艾,这样的成绩显然让人失望不已。至于中国内地,《中国好声音》在华人世界掀起了新一阵歌唱热潮,许多「神曲」也在网民吹捧下陆续出现,更红了一个「你存在我婶婶的脑海里」、全亚洲都认识的曲婉婷,但实体唱片销量绝不亮眼,大家「在视频网站收听、甚至非法下载」是常态,有传媒报导《中国好声音》的巡迴演唱最终会赔本收场,正正因为人气与买气无法成功转换。

遗憾地,笔者跟许多乐迷一样,对香港电子传媒颁奖礼已失去兴趣,尤其笔者没有再为杂志供稿后,对「八卦」成份较重的颁奖礼已不大关心。反而,每到年底,我还是会把全年收集回来的唱片拿出来重新检视、收听一次,细选自己心目中的年度十大,同时我更会留意不同机构公布的「唱片全年销量榜」,观察实体市场带给唱片界、音乐创作人和一众爱乐人士的启示。


YesAsia华语音乐销售榜的参考价值

一如去年,笔者本年也会分析YesAsia华语音乐销售榜,看看我们能在榜中得到甚麽重要讯息。无可否认,YesAsia身为大中华影视文化产品销售的龙头网站,其售卖的艺人、产品、甚至版本都相当多元化,绝不只有香港、台湾或内地单一市场的产品,因而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其次,YesAsia的消费者不只来自一地,它甚至是海外消费者购买中文娱乐产品的主要渠道,其销售榜能反映不同地区的中文乐迷的主要口味,指标性不容忽视。


YesAsia 华语音乐销售榜2012







讯息(1):实体唱片是否已变成艺人粉丝的小众玩意?

2012年YesAsia华语音乐销售榜的格局,跟2011年极为相似,在专辑方面,名列前茅的都是以偶像方式行销的艺人,例如「韩流」下的产品EXO-M、一大帮「台湾偶像」(台湾人或主要发展市场在台湾)罗志祥周杰伦S.H.E蔡依林杨丞琳林俊杰、香港的林峯,直至第十位才是不再以偶像方式经营的「殿堂级歌手」林忆莲。坦白说,这样的排名并不叫人意外,跟近期另一些榜单亦相近,这正反映了一些唱片公司高层近两年常跟笔者说现象:实体唱片已变成偶像歌手粉丝的小众玩意,很难吸引死忠歌迷以外的人购买。


在非法下载和视频网站当道的年代,要乐迷放弃其他物质享受、「大破悭囊」购买一张百多元港元(约一百元人民币,四、五百多台币)的唱片无疑是一件困难的事,特别是实体唱片需要空间储存,播放起来又不及数位化的MP3快捷、方便,因此实体唱片已不是大众的必然选择。今时今日仍然觉得某张唱片非买不可的主要是两类人,第一:知音人希望用行动来支持一些实力派歌手,而且觉得还是听实体唱片较为享受,例如陈绮贞苏打绿方大同的唱片。只是,销量会说话,说到撑起实体唱片销量半边天的,通常又是另一群人:以「偶像方式行销的艺人」的粉丝,因为偶像的唱片往往附有精美写真集,附有纪念品,对追星族来说有极大的收藏价值,而相比追星要花的其他支出,例如买花、追车、制造灯牌,一张小小的唱片可能亦是九牛一毛,因此粉丝们绝不吝啬。


说到这里,或许又有人提出疑问,香港演艺圈不是常被责难偶像派当道吗?但粤语唱片的销量并不见得突出,你看打正旗号是偶像派的陈伟霆林德信都没有卖得很好,这又该作如何解读?这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同时又带出另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他们是否真的成为了偶像?走偶像派路线跟真的成为全民偶像是另一回事!香港的演艺圈不是没有打造新偶像,香港的年轻人亦非不再需要偶像,但香港年轻人喜欢的偶像普遍不再是香港娱乐圈打造出来的,大家都觉得新一代的艺人不像韩星、台星般具有吸引力,问题的癥结正在这儿。笔者一向认为实力派和优质偶像并存,香港歌坛才会大盛,香港当前的问题正是可接班的实力派歌手不受重视,走偶像派的又不真的那麽吸引,实在值得一众娱乐老板深思。G.E.M就是成功结合歌唱实力和偶像行销的成功例子,实在值得许多大公司的老板谦卑借镜。


讯息(2):韩风继续吹,不忍远离

在2012年位列YesAsia华语音乐销售榜第一名的EXO-M,跟去年的冠军Super Junior-M一样,都是南韩唱片公司经营的艺人,成功把一众中港台歌手打败,这说明「韩国偶像」对华语歌坛的冲击之大,影响之深。或许有人觉得,YesAsia海外客户群极大,甚至不限于华人,韩星唱中文的唱片畅销实在不足为奇。然而,只要你身边有年轻的朋友,就不难发现这股在亚洲吹了十来年的韩风,实在没有停歇的迹象,而且有日益蔓延之势。PSY泫雅掀起的「Gangnam Style」全球性旋风,我们尚可视之为特例。然而,少女时代BEAST2amBig Bang在各地大学中学生群组里成功攻城掠地的事例,就说明了韩风对中文音乐的威胁有多大。


就以香港为例,在韩风在千禧年前后兴起时,大家还是会有意识它是外来的潮流,是广东歌、国语歌以外的非主流势力。但物换星移,现在不少年轻人几乎都放弃了广东歌,奉韩星为天字第一号偶像,韩星的歌曲他们都能如数家珍,就像当年我们能把张学友谭咏麟、陈奕迅、周杰伦的歌倒背如流一样。而韩星推出中文歌曲,往往亦叫不少乐迷感动,认定对方为身处海外的自己所作出的诚意,因此他们附有华语歌曲的唱片,往往饶有叫座力。韩星推出华语歌曲,固然不是新鲜事,早年的张娜拉安七炫、甚至河利秀也录过中文作品。但是,笔者在想如果韩国的唱片若有一天决定大举灌录中文歌曲,发行中文唱片,抢攻华语市场,华语实体唱片市场会给抢了多少?答案绝非危言耸听。

其实韩风当道对华语歌坛也有另一重要启示,论歌唱实力、外型、演技,韩星不一定远胜中港台艺人,但若论到整体的偶像营销、包装和造型设计,近年给迎头赶上的我们倒落后了不少。我们的艺人若要力挽狂澜,唱片公司、经纪公司必须敢于投资和用心经营,否则华语歌坛(特别是粤语乐坛)的「复兴之路」实在遥不可及。


讯息(3):港式演唱会的魅力及其背后的意义

YesAsia华语音乐销售榜的唱片部分,明显以台湾艺人占优,香港艺人仅有林峰的《Self-Portrait》和林忆莲的《盖亚》分列第九、第十位,反映了粤语歌手在整体华语市场的影响力日减。然而,港星的演唱会产品在销售榜的演唱会部分却占了八个席位,而且包办头七名,即是另一番景况。售票演唱会是港、台两地唱片公司近年难得的金鸡母,乐迷不愿意买一张阻碍空间的唱片,却又很喜欢去看像是盛事一般的大型演唱会。尤其港星演唱会往往又有烟火,又有大型歌舞,嘉宾更是一箩筐,一张门票才几百元,实属值回票价。因此,虽然香港的唱片、电影、电视业发展日差,但红馆、九展、会展、博览馆举行的演唱会还是一场接一场,可算是香港演艺圈硕果仅存的魅力。

另外,细心一看在YesAsia畅销的演唱会产品,我们会发现多一个重要讯息,那就是乐迷对香港歌坛还是相当怀缅和期待。去年最畅销的产品是黄伟文的《Concert YY作品展》,黄氏并非歌手,他的秀以数之不尽的天皇巨星和一些好久不见的艺人加持作卖点,如SHINE侧田陈晓东彭羚等。另外,黎明刘德华、林忆莲、周慧敏、谭咏麟+杜丽莎、(怀缅)张国荣的演唱会产品亦畅销不已,这统统说明了乐迷还是十分怀缅昔日的歌坛人材辈出,歌曲词曲出色,歌手用心演唱,唱片公司经营有道,百花齐放,不像现在全年也可能没有一首大热歌曲那麽凋零。若香港的唱片公司继续拒绝投资在有潜质的新人身上,那香港的歌坛以后只能靠精选唱片和演唱会支撑大局,直至所有老本都给吃光光为止。 另外,台湾的大型售票演唱会尚在发展阶段,近年数量增加不少,但口碑和魅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大可进一步向港式演唱会的经营模式取经,而且能够挑起大梁售票的天皇巨星,似乎亦不算太多,不少歌手还需要经历许多历练才能售票卖唱。


讯息(4):新人继续无法上位

综合YesAsia的榜单和坊间的实况,2012的歌坛对新人来说仍然不那麽友善。我们固然可以以曲婉婷作反证,而且许廷铿而且可以解读为近年中港台三地有潜质的新人不少都以独立歌手、网路推广的方式来发表音乐。但事实摆在眼前,无论是YesAsia的榜、外面其他机构公布的榜、唱片公司提供的销售数字,盘踞要位的全都是一些出道多年的大牌歌星,新生代歌手寥寥可数,YesAsia的榜只有Exo-M、还有没进十大的曲婉婷。这样的情况是十分可惜的,过去台湾歌坛是新人的天堂,刚出道的陶喆、周杰伦、孙燕姿都可以用惊人的销量把一众老艺人比下去。就是香港,以往都有不少新生代歌手在销量上大放异采,如近廿年的谢霆锋郑中基、陈晓东、侧田、容祖儿Twins关心妍卫兰等,但大家现在连谁是狄易达胡鸿钧、林德信、Robynn & Kendy麦家瑜罗力威冯允谦也不一定知道。


2013向前看

2012年总算捱过了,2013呢?老实说,路肯定不易走。首先,无论是各地的大型厂牌、小型唱片公司、独立歌手都应该继续做好音乐,这是最重要的一步。其次,唱片业界应进一步研发出完善的网上音乐销售方案。有唱片公司高层跟笔者说,目前网上卖歌只占其业务的两成之少。到底如何能有效在网上收费,增加实际收入,是逼切要解决的难题。而相对西方市场,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和运作似乎真的落后不少。更重要的是,传统的录歌>派台>抢排行榜冠军>发片的销售模式无论在中港台三地,似乎不合时宜,业内人是否应痛定思痛,研发新的经营模式,好好利用互联网作宣传平台,而不是墨守成规,眼睁睁看着行业死亡?

另外,笔者近年到过不少海外的华人家庭造访,发现香港电视台的影响力仍大,环球、索尼和华纳等唱片公司与香港最大电视台的关系乍暖还寒,依然存有心病,前者们因而没有好的平台把歌传到本地和海外的家庭,后者亦没有足够的好歌播放,两败俱伤,让香港歌坛越来越欠生命力。到底香港的业内人甚麽时候才能排除成见,各自肯退一步呢?


笔者认同内地市场的影响力日大,受重视的歌手也越来越多,但是内地的歌手似乎很难冲出海外市场,即使早年红如张靓颖李宇春等,一过罗湖桥或厦门,似乎就没有太大影响力。内地的唱片公司如何有效把歌手营销到海外,甚或在本地市场如何把歌手的人气化为实际的金钱,都是必须思考的课题。否则,像《中国好声音》巡迴演唱的悲剧,只会重蹈覆辙。

最后,身为乐迷,希望大家愿意放下偏见,时常多听新派台的粤语或国语歌曲,而不是在听也没听过的情况下拒之门外,甚至不问情由口诛笔伐。

期望笔者在2014年初再写回顾与展望的文章时,能有一些可喜的分享。


作者简介:
李重言,专业乐评人及跨媒体创作人,与YesAsia.com的合作始至2003年。12年来曾在各地的杂志和大型网站发表音乐评论,近年更大力参与多张香港唱片的制作,对粤语歌坛热爱不灭。


图片来源∶TVB、台湾金曲奖、华研国际音乐、添翼创越工作室、 丰华唱片、福茂唱片、SM Entertainment、环球唱片、英皇唱片、中国好声音


延伸阅读








刊登于 2013年1月28日


延伸产品

  • 身处的国家或地区: 未有指定地区 - 简体中文
  • *参考货币: 并未选择参考货币
 更改设定 
启动你的浏览器上的「Cookies」功能,让你可以使用我们网站内的所有功能,包括购物及提交订单。
Cookie偏好设定 Close

我们使用数据Cookie来存储您的在线偏好并收集信息。您可以使用此界面来启用或扩展具有各种功能的Cookie组合。


这些cookie是启用核心网站功能所必需的,并且在您使用该网站时会自动启用,其中包括cookie。这些cookie有助于使购物車和结帐的流程,并有助于解决安全问题并符合法规。我们还使用Cookie来识别浏览和流量来源,衡量并改善您的购物体验,并从订单信息检索网上夥伴的佣金。
这些cookies用于投放与您和您的兴趣更相关的广告。营销cookies经我们允许的第三方提供商放置,并且所收集的任何信息都可以与其他组织(例如发布商或广告商)共享。
这些cookies使我们能够根据用户使用我们网站的方式提供更好的服务,并允许我们改进功能以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收集的信息是汇总且匿名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