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訂閱
YumCha! » 專題文章

後顧瞻前—YesAsia華語音樂銷售榜的年度分析2012

作者︰李重言(香港) 推介給朋友




前言

雖然筆者常把「白馬過隙」一語掛在嘴邊,但身在香港,2012年並不是易過的一年,尤其是身為死忠中文音樂樂迷,以及依賴唱片業生活的撰稿人,不能不為全年的沉寂市道納悶。獲大家奉為神曲的「年少無知」(連續劇《天與地》片尾曲),說穿了原來是2011年的作品;陳奕迅是大家公認的少數巨星,但新專輯《3mm》的銷量卻也跟預期有很大落差。放眼台灣,我們慶幸2012年還是有許多優秀的創作人和歌手發行全新個人專輯,如張懸宇宙人等,然而實體銷售市場依然沒有太大起色,能夠破十萬者寥寥可數,以台灣人口之多,音樂文化又較香港廣泛,本土的流行文化方興未艾,這樣的成績顯然讓人失望不已。至於中國內地,《中國好聲音》在華人世界掀起了新一陣歌唱熱潮,許多「神曲」也在網民吹捧下陸續出現,更紅了一個「你存在我嬸嬸的腦海裡」、全亞洲都認識的曲婉婷,但實體唱片銷量絕不亮眼,大家「在視頻網站收聽、甚至非法下載」是常態,有傳媒報導《中國好聲音》的巡迴演唱最終會賠本收場,正正因為人氣與買氣無法成功轉換。

遺憾地,筆者跟許多樂迷一樣,對香港電子傳媒頒獎禮已失去興趣,尤其筆者沒有再為雜誌供稿後,對「八卦」成份較重的頒獎禮已不大關心。反而,每到年底,我還是會把全年收集回來的唱片拿出來重新檢視、收聽一次,細選自己心目中的年度十大,同時我更會留意不同機構公布的「唱片全年銷量榜」,觀察實體市場帶給唱片界、音樂創作人和一眾愛樂人士的啟示。


YesAsia華語音樂銷售榜的參考價值

一如去年,筆者本年也會分析YesAsia華語音樂銷售榜,看看我們能在榜中得到甚麼重要訊息。無可否認,YesAsia身為大中華影視文化產品銷售的龍頭網站,其售賣的藝人、產品、甚至版本都相當多元化,絕不只有香港、台灣或內地單一市場的產品,因而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其次,YesAsia的消費者不只來自一地,它甚至是海外消費者購買中文娛樂產品的主要渠道,其銷售榜能反映不同地區的中文樂迷的主要口味,指標性不容忽視。


YesAsia 華語音樂銷售榜2012







訊息(1):實體唱片是否已變成藝人粉絲的小眾玩意?

2012年YesAsia華語音樂銷售榜的格局,跟2011年極為相似,在專輯方面,名列前茅的都是以偶像方式行銷的藝人,例如「韓流」下的產品EXO-M、一大幫「台灣偶像」(台灣人或主要發展市場在台灣)羅志祥周杰倫S.H.E蔡依林楊丞琳林俊傑、香港的林峯,直至第十位才是不再以偶像方式經營的「殿堂級歌手」林憶蓮。坦白說,這樣的排名並不叫人意外,跟近期另一些榜單亦相近,這正反映了一些唱片公司高層近兩年常跟筆者說現象:實體唱片已變成偶像歌手粉絲的小眾玩意,很難吸引死忠歌迷以外的人購買。


在非法下載和視頻網站當道的年代,要樂迷放棄其他物質享受、「大破慳囊」購買一張百多元港元(約一百元人民幣,四、五百多台幣)的唱片無疑是一件困難的事,特別是實體唱片需要空間儲存,播放起來又不及數位化的MP3快捷、方便,因此實體唱片已不是大眾的必然選擇。今時今日仍然覺得某張唱片非買不可的主要是兩類人,第一:知音人希望用行動來支持一些實力派歌手,而且覺得還是聽實體唱片較為享受,例如陳綺貞蘇打綠方大同的唱片。只是,銷量會說話,說到撐起實體唱片銷量半邊天的,通常又是另一群人:以「偶像方式行銷的藝人」的粉絲,因為偶像的唱片往往附有精美寫真集,附有紀念品,對追星族來說有極大的收藏價值,而相比追星要花的其他支出,例如買花、追車、製造燈牌,一張小小的唱片可能亦是九牛一毛,因此粉絲們絕不吝嗇。


說到這裡,或許又有人提出疑問,香港演藝圈不是常被責難偶像派當道嗎?但粵語唱片的銷量並不見得突出,你看打正旗號是偶像派的陳偉霆林德信都沒有賣得很好,這又該作如何解讀?這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同時又帶出另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他們是否真的成為了偶像?走偶像派路線跟真的成為全民偶像是另一回事﹗香港的演藝圈不是沒有打造新偶像,香港的年輕人亦非不再需要偶像,但香港年輕人喜歡的偶像普遍不再是香港娛樂圈打造出來的,大家都覺得新一代的藝人不像韓星、台星般具有吸引力,問題的癥結正在這兒。筆者一向認為實力派和優質偶像並存,香港歌壇才會大盛,香港當前的問題正是可接班的實力派歌手不受重視,走偶像派的又不真的那麼吸引,實在值得一眾娛樂老闆深思。G.E.M就是成功結合歌唱實力和偶像行銷的成功例子,實在值得許多大公司的老闆謙卑借鏡。


訊息(2):韓風繼續吹,不忍遠離

在2012年位列YesAsia華語音樂銷售榜第一名的EXO-M,跟去年的冠軍Super Junior-M一樣,都是南韓唱片公司經營的藝人,成功把一眾中港台歌手打敗,這說明「韓國偶像」對華語歌壇的衝擊之大,影響之深。或許有人覺得,YesAsia海外客戶群極大,甚至不限於華人,韓星唱中文的唱片暢銷實在不足為奇。然而,只要你身邊有年輕的朋友,就不難發現這股在亞洲吹了十來年的韓風,實在沒有停歇的跡象,而且有日益蔓延之勢。PSY泫雅掀起的「Gangnam Style」全球性旋風,我們尚可視之為特例。然而,少女時代BEAST2amBig Bang在各地大學中學生群組裡成功攻城掠地的事例,就說明了韓風對中文音樂的威脅有多大。


就以香港為例,在韓風在千禧年前後興起時,大家還是會有意識它是外來的潮流,是廣東歌、國語歌以外的非主流勢力。但物換星移,現在不少年輕人幾乎都放棄了廣東歌,奉韓星為天字第一號偶像,韓星的歌曲他們都能如數家珍,就像當年我們能把張學友譚詠麟、陳奕迅、周杰倫的歌倒背如流一樣。而韓星推出中文歌曲,往往亦叫不少樂迷感動,認定對方為身處海外的自己所作出的誠意,因此他們附有華語歌曲的唱片,往往饒有叫座力。韓星推出華語歌曲,固然不是新鮮事,早年的張娜拉安七炫、甚至河利秀也錄過中文作品。但是,筆者在想如果韓國的唱片若有一天決定大舉灌錄中文歌曲,發行中文唱片,搶攻華語市場,華語實體唱片市場會給搶了多少?答案絕非危言聳聽。

其實韓風當道對華語歌壇也有另一重要啟示,論歌唱實力、外型、演技,韓星不一定遠勝中港台藝人,但若論到整體的偶像營銷、包裝和造型設計,近年給迎頭趕上的我們倒落後了不少。我們的藝人若要力挽狂瀾,唱片公司、經紀公司必須敢於投資和用心經營,否則華語歌壇(特別是粵語樂壇)的「復興之路」實在遙不可及。


訊息(3):港式演唱會的魅力及其背後的意義

YesAsia華語音樂銷售榜的唱片部分,明顯以台灣藝人佔優,香港藝人僅有林峰的《Self-Portrait》和林憶蓮的《蓋亞》分列第九、第十位,反映了粵語歌手在整體華語市場的影響力日減。然而,港星的演唱會產品在銷售榜的演唱會部分卻佔了八個席位,而且包辦頭七名,即是另一番景況。售票演唱會是港、台兩地唱片公司近年難得的金雞母,樂迷不願意買一張阻礙空間的唱片,卻又很喜歡去看像是盛事一般的大型演唱會。尤其港星演唱會往往又有煙火,又有大型歌舞,嘉賓更是一籮筐,一張門票才幾百元,實屬值回票價。因此,雖然香港的唱片、電影、電視業發展日差,但紅館、九展、會展、博覽館舉行的演唱會還是一場接一場,可算是香港演藝圈碩果僅存的魅力。

另外,細心一看在YesAsia暢銷的演唱會產品,我們會發現多一個重要訊息,那就是樂迷對香港歌壇還是相當懷緬和期待。去年最暢銷的產品是黃偉文的《Concert YY作品展》,黃氏並非歌手,他的秀以數之不盡的天皇巨星和一些好久不見的藝人加持作賣點,如SHINE側田陳曉東彭羚等。另外,黎明劉德華、林憶蓮、周慧敏、譚詠麟+杜麗莎、(懷緬)張國榮的演唱會產品亦暢銷不已,這統統說明了樂迷還是十分懷緬昔日的歌壇人材輩出,歌曲詞曲出色,歌手用心演唱,唱片公司經營有道,百花齊放,不像現在全年也可能沒有一首大熱歌曲那麼凋零。若香港的唱片公司繼續拒絕投資在有潛質的新人身上,那香港的歌壇以後只能靠精選唱片和演唱會支撐大局,直至所有老本都給吃光光為止。 另外,台灣的大型售票演唱會尚在發展階段,近年數量增加不少,但口碑和魅力還可以進一步提升,大可進一步向港式演唱會的經營模式取經,而且能夠挑起大樑售票的天皇巨星,似乎亦不算太多,不少歌手還需要經歷許多歷練才能售票賣唱。


訊息(4):新人繼續無法上位

綜合YesAsia的榜單和坊間的實況,2012的歌壇對新人來說仍然不那麼友善。我們固然可以以曲婉婷作反證,而且許廷鏗而且可以解讀為近年中港台三地有潛質的新人不少都以獨立歌手、網路推廣的方式來發表音樂。但事實擺在眼前,無論是YesAsia的榜、外面其他機構公佈的榜、唱片公司提供的銷售數字,盤踞要位的全都是一些出道多年的大牌歌星,新生代歌手寥寥可數,YesAsia的榜只有Exo-M、還有沒進十大的曲婉婷。這樣的情況是十分可惜的,過去台灣歌壇是新人的天堂,剛出道的陶喆、周杰倫、孫燕姿都可以用驚人的銷量把一眾老藝人比下去。就是香港,以往都有不少新生代歌手在銷量上大放異采,如近廿年的謝霆鋒鄭中基、陳曉東、側田、容祖兒Twins關心妍衛蘭等,但大家現在連誰是狄易達胡鴻鈞、林德信、Robynn & Kendy麥家瑜羅力威馮允謙也不一定知道。


2013向前看

2012年總算捱過了,2013呢?老實說,路肯定不易走。首先,無論是各地的大型廠牌、小型唱片公司、獨立歌手都應該繼續做好音樂,這是最重要的一步。其次,唱片業界應進一步研發出完善的網上音樂銷售方案。有唱片公司高層跟筆者說,目前網上賣歌只佔其業務的兩成之少。到底如何能有效在網上收費,增加實際收入,是逼切要解決的難題。而相對西方市場,我們在這方面的研究和運作似乎真的落後不少。更重要的是,傳統的錄歌>派台>搶排行榜冠軍>發片的銷售模式無論在中港台三地,似乎不合時宜,業內人是否應痛定思痛,研發新的經營模式,好好利用互聯網作宣傳平台,而不是墨守成規,眼睜睜看著行業死亡?

另外,筆者近年到過不少海外的華人家庭造訪,發現香港電視台的影響力仍大,環球、索尼和華納等唱片公司與香港最大電視台的關係乍暖還寒,依然存有心病,前者們因而沒有好的平台把歌傳到本地和海外的家庭,後者亦沒有足夠的好歌播放,兩敗俱傷,讓香港歌壇越來越欠生命力。到底香港的業內人甚麼時候才能排除成見,各自肯退一步呢?


筆者認同內地市場的影響力日大,受重視的歌手也越來越多,但是內地的歌手似乎很難衝出海外市場,即使早年紅如張靚穎李宇春等,一過羅湖橋或廈門,似乎就沒有太大影響力。內地的唱片公司如何有效把歌手營銷到海外,甚或在本地市場如何把歌手的人氣化為實際的金錢,都是必須思考的課題。否則,像《中國好聲音》巡迴演唱的悲劇,只會重蹈覆轍。

最後,身為樂迷,希望大家願意放下偏見,時常多聽新派台的粵語或國語歌曲,而不是在聽也沒聽過的情況下拒之門外,甚至不問情由口誅筆伐。

期望筆者在2014年初再寫回顧與展望的文章時,能有一些可喜的分享。


作者簡介:
李重言,專業樂評人及跨媒體創作人,與YesAsia.com的合作始至2003年。12年來曾在各地的雜誌和大型網站發表音樂評論,近年更大力參與多張香港唱片的製作,對粵語歌壇熱愛不滅。


圖片來源︰TVB、台灣金曲獎、華研國際音樂、添翼創越工作室、 豐華唱片、福茂唱片、SM Entertainment、環球唱片、英皇唱片、中國好聲音


延伸閱讀








刊登於 2013年1月28日


延伸產品

  • 身處的國家或地區: 未有指定地區 - 繁體中文
  • *參考貨幣: 並未選擇參考貨幣
 更改設定 
啟動你的瀏覽器上的「Cookies」功能,讓你可以使用我們網站內的所有功能,包括購物及提交訂單。
Cookie偏好設定 Close

我們使用數據cookie來存儲你的在線偏好並收集資料。你可以使用此界面來啟用或禁用具有各種功能的cookie組合。


這些cookie是啟用核心網站功能所必需的,並且在你使用該網站時會自動啟用,其中包括cookie。這些cookie有助於使購物車和結帳的流程,並有助於解決安全問題並符合法規。我們還使用Cookie來識別瀏覽和流量來源,衡量並改善你的購物體驗,並從訂單資料檢索網上夥伴的佣金。
這些cookies用於投放與您和您的興趣更相關的廣告。營銷cookies經我們允許的第三方提供商放置,並且所收集的任何資料都可以與其他組織(例如發布商或廣告商)共享。
這些cookies使我們能夠根據用戶使用我們網站的方式提供更好的服務,並允許我們改進功能以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收集的資料是匯總且匿名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