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mCha!
»
專題文章
瀏覽
- ycec 編輯推介類別
- esid 各編輯的推介
- yca 專題文章
- ycpc 產品評論
- 影展與獲獎作品
- ppid 音樂流行榜
- yceb 娛樂情報
- 關於 YumCha!
台灣同志題材電影:亮眼的青春彩虹
作者︰蕭恒
推介給朋友
同志題材在藝術電影與預定參加影展的大片中屢見不鮮,然而環顧各地總沒有像台灣那樣,以青春偶像劇的陣容拍同志題材,浪潮似乎方興未艾。當然,同志題材電影不一定等於同志電影,前者可以只是取材於同性關係,後者重點在於探討同志情慾的種種張力。饒是如此,由最近的《刺青》到去年《盛夏光年》,再往前數還有《17歲的天空》、《藍色大門》,這幾年同志題材電影似乎在台灣蔚然成風,而相比多數叫好不叫座的台灣電影,上述作品票房也自不俗,成為台灣電影的異數。
香港在九十年代中期也曾出現過一批以同志關係為主題的商業電影,包括《東方不敗》(1992)、《神探磨轆》(1994)、《梁祝》(1994)、《金枝玉葉》(1994) 等。然而就像下文提到的《喜宴》一樣,這些電影都經過精心計算,描寫同志關係左閃右避,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骨子裡其實都是異性戀權霸的意識形態,不像近年台灣的青春同志題材電影單純直接描寫同性關係。另一邊廂,華語電影也開始出現以同性關係為中心的藝術電影,如陳凱歌《霸王別姬》(1993)、王家衛《春光乍洩》、關錦鵬《藍宇》等等,獨立電影中就更多。然而只有在台灣,同志題材電影才能在商業主流中跑出。
討論台灣同志題材的影視作品,或許先得由同志文學說起,特別是白先勇的作品。白先勇生於1937年,大學期間開始發表短篇小說,其中多篇均涉及同性戀題材,在華文文學裡開拓了同志文學的天地,其文學藝術成就亦備受認同。他的唯一一篇長篇小說《孽子》於2003年改篇成電視劇,該劇可謂近年青春同志題材電影的濫觴。《孽子》從一名同性戀少年的角度敘事,講述他被逐出家門後流落同志聚集的「新公園」 (1996年易名「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刻劃出七十年代台北地下同志社群的生活。《孽子》最初在1986年改編成電影,由虞戡平執導,但故事焦點卻轉移至主角的反叛性格以及一名年老同志與女性友人的情誼。在戒嚴時期,不只政治審查甚嚴,連對社會道德帶來衝擊的電影亦不會被許可。
直至1987年台灣解除戒嚴,同志題材開始出現於藝術電影,最佳例子莫如蔡明亮的作品。他的首部長篇《青少年哪吒》裡小康--這個由李康生飾演的角色一直出現在蔡明亮往後的作品中--對於陳昭榮的角色總有點暖昧,當二人在《愛情萬歲》再出現時,小康已沒有再遮掩他的慾望。蔡明亮的第三部作品《河流》更以亂倫的同志性愛震撼人心,2007年新作《黑眼圈》也隱隱透出同志情感的味道。不過,儘管贏得影評口碑,蔡明亮的電影卻從來不太合大眾脾胃,始終被界定為另類。
李安的《喜宴》或許是首部進入主流的同志題材電影。趙文瑄飾演居於紐約的華人,與洋男友同居,經不起保守的父母 (郎雄、歸亞蕾飾) 催促,唯有與租客 (金素梅飾) 在唐人街擺一場假婚宴。《喜宴》把同性戀置於中西文化差異的語境中,看似大團圓的結局其實暗湧處處,當中無一不顯示導演的精心設計,在酷兒政治的角力之間找個罅隙立足,務求同時討好華洋攣直觀眾。台灣近年的青春同志片卻只在個人層面描繪同志情慾,完全迴避社會文化層面的張力,選角題材都以本土觀眾為依歸。
李安於2005年再次回到同性戀題材,《斷背山》描繪兩名西部牛仔不容於世的愛情,讓李安奪得奧斯卡最佳導演。李安生於台灣並於台灣發跡,但荷李活出品的英語電影《斷背山》已很難說是台灣電影。然而台灣總統陳水扁就在電影橫掃頒獎禮之際,公開借《斷背山》比喻他心目中的台美關係:「《斷背山》讓我們省思到……人與人之間惟有摒除偏見、相互信任、彼此尊重、和解合作才能共同創造美麗的新境界。」陳水扁分明借題發揮,但從中亦可窺見同志議題的一點端倪。台灣政治藍綠陣營越來越壁壘分明,政客為了尋求支持,對社會文化事務包括同志議題竟出奇地包容。如果白先勇的文學作品為同志題材影視作品播下種子,那麼台灣近年的政治社會轉變,便為它們開花結果提供了更適切的氣候。
白先勇的《孽子》在2003年再次被改編,由當時電視劇新星范植偉主演,同台的有資深演員庹宗華及柯俊雄。台灣公共電視稱之為「文學大戲」,定位有別於偶像劇,但其獲得的收視與媒體報道卻與偶像劇無異,盡顯同志題材的潛力。事實上《孽子》亦捧紅了多名配角,張孝全、楊祐寧更會在往後的日子在青春同志片中盡領風騷。《孽子》的成功亦教導演曹瑞原將白先勇的短篇〈孤戀花〉改篇成電視劇,由袁詠儀、李心潔、蕭淑慎上演兩段不同時空的女同志愛情故事。
就在《孽子》播出前幾個月,易智言執導的《藍色大門》也同樣展示出同志題材在商業電影市場中的潛力。電影以成長電影一貫的氛圍,道出一名高中男生 (陳柏霖飾) 對同校女生情竇初開的感覺,同時也縷述這名女孩子 (桂綸鎂飾) 對自身同性戀取向的迷惘。電影既沒有突出女主角的同志情,而男主角的異性愛在電影敘事中亦得到一視同仁的對待。電影仍未採用偶像劇的模式制作,只選用兩名新人,然而《藍色大門》卻為他們打開演藝事業之門,特別是陳柏霖也有在《孽子》跑龍套,其後更參與多部香港台灣的大製作。
《藍色大門》票房大賣,《孽子》收視高企,未幾王毓雅即自導自演《飛躍情海》。電視女演員林依晨初次躍登銀幕,在戲中戀上一名被相士批為梁山伯轉世的漁家少女 (由導演王毓雅擔綱演出)。電影多次提到梁祝傳說,而這個古代女扮男裝的愛情故事,今日也啟發著不少帶有酷兒色彩的作品,由文初提到的電影《梁祝》到何韻詩與周國賢的音樂劇《梁祝下世傳奇》都是。《飛躍情海》中漁家少女的男友由周群達飾演,而他在翌年則領銜主演同志喜劇《17歲的天空》。
白先勇的〈寂寞的十七歲〉是抑鬱少年的對自身性取向的爭扎,陳映蓉的《17歲的天空》卻是無憂無慮的同志青春童話。《孽子》配角楊祐寧挑大樑,扮演一名17歲同志少年,由鄉郊跑到五光十色的台北尋找真愛,寄居在友人 (由同為《孽子》配角的金勤飾演) 家中。這名純真男孩愛上了由周群達扮演、在同志圈中出了名的花花公子。在這個甜得幾乎發膩的故事中,沒有任何角色因為自身的性取向而迷惘--電影裡跟本沒有女人,連跑龍套的也沒有!在這個幻想的天空下,王子與王子就在烏托邦裡快快樂樂地生活下去。
2006年陳正道的第二部長片《盛夏光年》回到了成長電影的模式,道來一段友情與愛情之間的同性情誼。由《孽子》開始進軍偶像劇的張孝全,加上曾演過偶像劇配角的張睿家,兩人首次拍電影便演出同志角色。女角楊淇曾在《20 30 40》中與李心潔的角色有一段朦朧的同性愛關係,這次她則以一名異性戀女孩的身份介入兩個大男孩之間的曖昧友誼。電影開始時乖小孩被老師下令當壞小孩的朋友,自此二人親密無間地分享著生命的每一個片段。張睿家的乖小孩角色,不斷與自身爭扎應否坦白承認愛上最好朋友,而另一個男孩卻難以置信地魯鈍得無法察覺二人已超越了友誼關係。
《盛夏光年》與《藍色大門》只集中探討同志成長過程中的個人心路歷程,完全迴避了社會建制對同性關係的打壓,或同志面對傳統倫理的壓力。《17歲的天空》更加刻意抹去了同性取向帶來的任何問題,童話世界裡只有一個性別,哪裡來的異性戀?到了2007年的《刺青》,兩名主角是否同志已經無足輕重,電影只是借一段愛情關係嘗試探討創傷、記憶與遺忘等主題。一名視訊女郎偶遇女刺青師,記起她是自己情竇初開的戀愛對象。兩名主角 (從九歲開始!) 從未對自己的性取向感到懷疑,也沒有受到來自家庭或社會的任何壓力。
電影企圖更深入探討的,是1999年9.21大地震帶來的創傷。《盛夏光年》也有提及這次災難,卻只是輕輕帶過;反而《刺青》中天災的重要性更甚於女同性戀。電影只不過想借一段愛情關係帶出主題,「碰巧」那是一段女同志關係而已,異性愛情其實一樣勝任。你可以讚揚導演以平常心面對性取向,對同異攣直無分軒輊;你也可以批評她迴避同志議題,無視性小眾在社會處於的弱勢,一切視乎觀點與角度。
導演周美玲是公開的同性戀者 (《刺青》攝影師劉芸后正是其伴侶),早前贏取金馬獎最佳台灣電影的《艷光四射歌舞團》更是環繞「變裝皇后」的酷兒題材。《刺青》以女同性戀為主線,卻已是青春偶像電影的定位,找來台灣歌手「可愛教主」楊丞琳和《伊莎貝拉》梁洛施主演,還有台灣男子組合「元衛覺醒」的是元介和「元氣G-Boys」的沈建宏。同志題材由台灣影視市場的邊緣走進主流,現更反過來振興台灣的商業電影市場。
二十年前在影視作品探討同志議題,還得閃閃縮縮,像1986年電影版《孽子》中以青年反叛和異性友誼轉移視線。然後有以文化差異、家庭倫理精心包裝得妥妥貼貼的《喜宴》。二十年後的《刺青》,同性愛慾不再被扭曲變型然後置於嚴嚴實實的包裝下,反而化成賣點,用來包裝一些司空見慣的電影主題。同志題材電影的定位也由陽春白雪的小眾藝術電影,走進了由偶像主導的大眾流行文化。電影由改編同志文學作品,到今日由因著同志題材電影大賣,而衍生出《藍色大門》、《17歲的天空》、《盛夏光年》、《刺青》等電影小說。台灣的同志文學傳統與近年的政治及社會轉變,成就了影視作品的同志題材;而在各個華人地區中,也只有台灣的天空,容得下這道亮眼的青春彩虹。
刊登於 2007年6月18日
香港在九十年代中期也曾出現過一批以同志關係為主題的商業電影,包括《東方不敗》(1992)、《神探磨轆》(1994)、《梁祝》(1994)、《金枝玉葉》(1994) 等。然而就像下文提到的《喜宴》一樣,這些電影都經過精心計算,描寫同志關係左閃右避,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骨子裡其實都是異性戀權霸的意識形態,不像近年台灣的青春同志題材電影單純直接描寫同性關係。另一邊廂,華語電影也開始出現以同性關係為中心的藝術電影,如陳凱歌《霸王別姬》(1993)、王家衛《春光乍洩》、關錦鵬《藍宇》等等,獨立電影中就更多。然而只有在台灣,同志題材電影才能在商業主流中跑出。
討論台灣同志題材的影視作品,或許先得由同志文學說起,特別是白先勇的作品。白先勇生於1937年,大學期間開始發表短篇小說,其中多篇均涉及同性戀題材,在華文文學裡開拓了同志文學的天地,其文學藝術成就亦備受認同。他的唯一一篇長篇小說《孽子》於2003年改篇成電視劇,該劇可謂近年青春同志題材電影的濫觴。《孽子》從一名同性戀少年的角度敘事,講述他被逐出家門後流落同志聚集的「新公園」 (1996年易名「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刻劃出七十年代台北地下同志社群的生活。《孽子》最初在1986年改編成電影,由虞戡平執導,但故事焦點卻轉移至主角的反叛性格以及一名年老同志與女性友人的情誼。在戒嚴時期,不只政治審查甚嚴,連對社會道德帶來衝擊的電影亦不會被許可。
直至1987年台灣解除戒嚴,同志題材開始出現於藝術電影,最佳例子莫如蔡明亮的作品。他的首部長篇《青少年哪吒》裡小康--這個由李康生飾演的角色一直出現在蔡明亮往後的作品中--對於陳昭榮的角色總有點暖昧,當二人在《愛情萬歲》再出現時,小康已沒有再遮掩他的慾望。蔡明亮的第三部作品《河流》更以亂倫的同志性愛震撼人心,2007年新作《黑眼圈》也隱隱透出同志情感的味道。不過,儘管贏得影評口碑,蔡明亮的電影卻從來不太合大眾脾胃,始終被界定為另類。
李安的《喜宴》或許是首部進入主流的同志題材電影。趙文瑄飾演居於紐約的華人,與洋男友同居,經不起保守的父母 (郎雄、歸亞蕾飾) 催促,唯有與租客 (金素梅飾) 在唐人街擺一場假婚宴。《喜宴》把同性戀置於中西文化差異的語境中,看似大團圓的結局其實暗湧處處,當中無一不顯示導演的精心設計,在酷兒政治的角力之間找個罅隙立足,務求同時討好華洋攣直觀眾。台灣近年的青春同志片卻只在個人層面描繪同志情慾,完全迴避社會文化層面的張力,選角題材都以本土觀眾為依歸。
李安於2005年再次回到同性戀題材,《斷背山》描繪兩名西部牛仔不容於世的愛情,讓李安奪得奧斯卡最佳導演。李安生於台灣並於台灣發跡,但荷李活出品的英語電影《斷背山》已很難說是台灣電影。然而台灣總統陳水扁就在電影橫掃頒獎禮之際,公開借《斷背山》比喻他心目中的台美關係:「《斷背山》讓我們省思到……人與人之間惟有摒除偏見、相互信任、彼此尊重、和解合作才能共同創造美麗的新境界。」陳水扁分明借題發揮,但從中亦可窺見同志議題的一點端倪。台灣政治藍綠陣營越來越壁壘分明,政客為了尋求支持,對社會文化事務包括同志議題竟出奇地包容。如果白先勇的文學作品為同志題材影視作品播下種子,那麼台灣近年的政治社會轉變,便為它們開花結果提供了更適切的氣候。
白先勇的《孽子》在2003年再次被改編,由當時電視劇新星范植偉主演,同台的有資深演員庹宗華及柯俊雄。台灣公共電視稱之為「文學大戲」,定位有別於偶像劇,但其獲得的收視與媒體報道卻與偶像劇無異,盡顯同志題材的潛力。事實上《孽子》亦捧紅了多名配角,張孝全、楊祐寧更會在往後的日子在青春同志片中盡領風騷。《孽子》的成功亦教導演曹瑞原將白先勇的短篇〈孤戀花〉改篇成電視劇,由袁詠儀、李心潔、蕭淑慎上演兩段不同時空的女同志愛情故事。
就在《孽子》播出前幾個月,易智言執導的《藍色大門》也同樣展示出同志題材在商業電影市場中的潛力。電影以成長電影一貫的氛圍,道出一名高中男生 (陳柏霖飾) 對同校女生情竇初開的感覺,同時也縷述這名女孩子 (桂綸鎂飾) 對自身同性戀取向的迷惘。電影既沒有突出女主角的同志情,而男主角的異性愛在電影敘事中亦得到一視同仁的對待。電影仍未採用偶像劇的模式制作,只選用兩名新人,然而《藍色大門》卻為他們打開演藝事業之門,特別是陳柏霖也有在《孽子》跑龍套,其後更參與多部香港台灣的大製作。
《藍色大門》票房大賣,《孽子》收視高企,未幾王毓雅即自導自演《飛躍情海》。電視女演員林依晨初次躍登銀幕,在戲中戀上一名被相士批為梁山伯轉世的漁家少女 (由導演王毓雅擔綱演出)。電影多次提到梁祝傳說,而這個古代女扮男裝的愛情故事,今日也啟發著不少帶有酷兒色彩的作品,由文初提到的電影《梁祝》到何韻詩與周國賢的音樂劇《梁祝下世傳奇》都是。《飛躍情海》中漁家少女的男友由周群達飾演,而他在翌年則領銜主演同志喜劇《17歲的天空》。
白先勇的〈寂寞的十七歲〉是抑鬱少年的對自身性取向的爭扎,陳映蓉的《17歲的天空》卻是無憂無慮的同志青春童話。《孽子》配角楊祐寧挑大樑,扮演一名17歲同志少年,由鄉郊跑到五光十色的台北尋找真愛,寄居在友人 (由同為《孽子》配角的金勤飾演) 家中。這名純真男孩愛上了由周群達扮演、在同志圈中出了名的花花公子。在這個甜得幾乎發膩的故事中,沒有任何角色因為自身的性取向而迷惘--電影裡跟本沒有女人,連跑龍套的也沒有!在這個幻想的天空下,王子與王子就在烏托邦裡快快樂樂地生活下去。
2006年陳正道的第二部長片《盛夏光年》回到了成長電影的模式,道來一段友情與愛情之間的同性情誼。由《孽子》開始進軍偶像劇的張孝全,加上曾演過偶像劇配角的張睿家,兩人首次拍電影便演出同志角色。女角楊淇曾在《20 30 40》中與李心潔的角色有一段朦朧的同性愛關係,這次她則以一名異性戀女孩的身份介入兩個大男孩之間的曖昧友誼。電影開始時乖小孩被老師下令當壞小孩的朋友,自此二人親密無間地分享著生命的每一個片段。張睿家的乖小孩角色,不斷與自身爭扎應否坦白承認愛上最好朋友,而另一個男孩卻難以置信地魯鈍得無法察覺二人已超越了友誼關係。
《盛夏光年》與《藍色大門》只集中探討同志成長過程中的個人心路歷程,完全迴避了社會建制對同性關係的打壓,或同志面對傳統倫理的壓力。《17歲的天空》更加刻意抹去了同性取向帶來的任何問題,童話世界裡只有一個性別,哪裡來的異性戀?到了2007年的《刺青》,兩名主角是否同志已經無足輕重,電影只是借一段愛情關係嘗試探討創傷、記憶與遺忘等主題。一名視訊女郎偶遇女刺青師,記起她是自己情竇初開的戀愛對象。兩名主角 (從九歲開始!) 從未對自己的性取向感到懷疑,也沒有受到來自家庭或社會的任何壓力。
電影企圖更深入探討的,是1999年9.21大地震帶來的創傷。《盛夏光年》也有提及這次災難,卻只是輕輕帶過;反而《刺青》中天災的重要性更甚於女同性戀。電影只不過想借一段愛情關係帶出主題,「碰巧」那是一段女同志關係而已,異性愛情其實一樣勝任。你可以讚揚導演以平常心面對性取向,對同異攣直無分軒輊;你也可以批評她迴避同志議題,無視性小眾在社會處於的弱勢,一切視乎觀點與角度。
導演周美玲是公開的同性戀者 (《刺青》攝影師劉芸后正是其伴侶),早前贏取金馬獎最佳台灣電影的《艷光四射歌舞團》更是環繞「變裝皇后」的酷兒題材。《刺青》以女同性戀為主線,卻已是青春偶像電影的定位,找來台灣歌手「可愛教主」楊丞琳和《伊莎貝拉》梁洛施主演,還有台灣男子組合「元衛覺醒」的是元介和「元氣G-Boys」的沈建宏。同志題材由台灣影視市場的邊緣走進主流,現更反過來振興台灣的商業電影市場。
二十年前在影視作品探討同志議題,還得閃閃縮縮,像1986年電影版《孽子》中以青年反叛和異性友誼轉移視線。然後有以文化差異、家庭倫理精心包裝得妥妥貼貼的《喜宴》。二十年後的《刺青》,同性愛慾不再被扭曲變型然後置於嚴嚴實實的包裝下,反而化成賣點,用來包裝一些司空見慣的電影主題。同志題材電影的定位也由陽春白雪的小眾藝術電影,走進了由偶像主導的大眾流行文化。電影由改編同志文學作品,到今日由因著同志題材電影大賣,而衍生出《藍色大門》、《17歲的天空》、《盛夏光年》、《刺青》等電影小說。台灣的同志文學傳統與近年的政治及社會轉變,成就了影視作品的同志題材;而在各個華人地區中,也只有台灣的天空,容得下這道亮眼的青春彩虹。
刊登於 2007年6月18日
書籤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