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國家電影局統計,2006年中國電影達300部。在這個可觀數字的基礎上,以公映影片為主要對象,對中國電影進行一次以點帶面式的年度掃描,會看到一幅頗為清晰的二元對立全景圖。
「中國大片」是當今傳媒、網絡以及百姓茶餘飯後的焦點話題,這本身是中國電影發展的一種體現。《夜宴》和《
滿城盡帶黃金甲》是今年最惹眼的「大戲」,它們帶給中國電影多少驚喜呢?
馮小剛拍攝《
夜宴》可謂雄心勃勃,披上了民族主義的光鮮外衣,言稱影片是對長期被世界誤讀了的「偽民族化中國符號」的一次撥亂反正。事實並非如此,《夜宴》骨子况缺乏對觀眾欣賞情趣、平民尊嚴和傳統倫理道德的尊重。如果說【
哈姆雷特】是以愛情、親情、榮耀、生死作為舞臺主題的話,《夜宴》則是一出由欲望、權力、背叛、復仇、勾心鬥角組成的空間。片中除了青女,所有人成為私慾、權力的俘虜,爾虞我詐,蠅營狗苟,心靈扭曲,儼然一個陰暗無光的黑色世界,同時也是一個叔嫂、母子、兄妹關係曖昧的亂倫世界。如是的主題劇本恰恰淪為了「偽民族化中國符號」。從外在形式到內在主題,《夜宴》沾染著中國大片既有的種種特點。中西結合、半文半白、不倫不類的台詞與《
無極》血脈相承,還有觀眾熟悉的竹林大戰、女主角裸露後背的洗澡、半推半就的激情戲,連劇中角色的名字也局限在《
英雄》和《無極》之中,從無名到無歡再到無鸞,締造了前無古人的「三無」人物。《夜宴》作為馮小剛由國內走向國際的分水嶺,未能成為期待的中國大片的「里程碑」,對個人的意義遠遠大於對中國大片的貢獻。

而
張藝謀,在之前的《英雄》、《
十面埋伏》兩部大片的基礎上,今年也第三次推出了張氏「大片」-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耀眼的色彩蓋過了一切,華麗包裝下是故事的蒼白-雖然影片有
曹禺的傑作【
雷雨】為基礎,但是,仍然顯得很單薄。
常言道:金杯銀盃不如觀眾的口碑。在票房穩收的情況下,中國大導、大片卻是反其道而行,繼續以宮廷古戲與功夫武打覬覦「奧斯卡」。由於《滿城盡帶黃金甲》代表內地角逐最佳外語片,《夜宴》「轉身」代表香港地區參賽,開了中國兩大導演為同一目標齊上陣的先河,再一次說明了中國大導們揮之不去的「奧斯卡情結」。這種個人情結的滿足又以犧牲觀眾口碑為代價。

此外,《
喜馬拉雅王子》是一部「準大片」,投資比《夜宴》還多,但在創作陣容、宣傳、發行方面遠不及後者。影片被稱為藏語版的【哈姆雷特】,導演堅持了原作敘事的基本框架,還王子以主角的地位,以托夢的形式讓王子深夜遭遇老王的冤魂,完成血債血償的復仇囑託,加之似幻似真、掌控命運的狼婆等設計,形成濃厚的魔幻氣息,在尋求真相中闡述愛、和解與寬容的明亮主題。由於影片不少地方與常人的思維邏輯相悖,使得整體敘事顯得較為淩亂,最終在口碑和票房兩方面都沒有大的作為。
由此來看,走不出刺秦盛唐殺王的中國古裝大片面臨著發展的瓶頸,「高度期待-蜂擁報導-引起爭議-集體批判」已是中國大片的命運軌跡。2006年的中國大片一如繼往地掀起一浪高過一浪的熱潮,但在整體上依舊走不出口碑票房冰火兩重天的陰影。

第六代帶給中國電影一個意外的驚喜,《
三峽好人》勇摘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三峽好人》選擇在「賀歲檔」與《滿城盡帶黃金甲》、《
傷城》同期上映,票房命運早已註定,但其摘金獅的突破性意義顯而易見:其一,是第六代接班能力的顯現。近年來,國內市場的冷淡反映和國外電影節的屢屢受挫,使第六代能否從第五代手中接過中國電影發展的大旗成了一個問號。這次折冠證明了第六代作為接班人的潛力與資質。其二,為第六代開拓空間提供契機。第六代長期處在一個非常尷尬的位置,他們的作品沒有一部產生過熱烈的市場反映,沒有一部被公眾廣泛認可,沒有一位導演進入當代電影的一線陣容。若以國際A級電影節的大獎為評判標準,第六代在前輩面前多少顯得暗淡無光。如今破除了此種尷尬,為第六代獲得更多生存與創作空間提供了可能。其三,是對賈樟柯堅持藝術操守的肯定。
《三峽好人》是
賈樟柯 「影像世界」的一個發展節點,一座金獅包含著他十年創作的不盡艱辛,讓觀眾銘記與體悟的依舊是洞穿靈魂的藝術魅力。其四,是中國藝術電影的勝利。電影作為藝術,是對現實生活的影像化還原與保留。記錄著社會某個階層點滴生活的《三峽好人》力奪金獅無疑是中國藝術電影的一次勝利,必將激發有志於藝術電影創作者的激情。

第六代的突破還表現在對商業製作的大膽嘗試。
王光利導演的《
血戰到底》、《
臥虎》兩部電影引入荒誕幻想、警匪對峙、快速剪接等香港商業電影中的常規元素,開拓了一片與藝術並舉的娛樂舞台。

賈樟柯之外,第六代的幾位代表人物也有「重拳」出擊,且堅持著關注弱勢群體與寫實影像的風格。
路學長的《
租期》將視角對準妓女這一邊緣階層,顯露出「犯時忌、逆潮流」的創作勇氣。除了捕捉到妓女的生存狀態與精神世界外,該片還構建了一個現代與傳統撞擊的事架構,展現了現代文明思潮影響下價值觀念動盪的當代農村,通過對傳統、現代、人性、尊嚴、社會病態的討論引發沉痛而冷靜的感染力。
王超的《
江城夏日》(導演︰)講述一位父親到武漢尋子的故事,在強烈的戲劇衝突與內心掙扎中表現鄉下人在城市生活的艱難,撕開了中國農村悲劇的一角。
張元從《
綠茶》這類無病呻吟的都市虛無愛情片中走出,恢復了些許早年的銳氣,《
看上去很美》試圖透過幼稚園的日常生活,影射專制體系如何讓一個孩童的心靈得到扭曲。遺憾的是由於脫離了社會背景,這種影射顯得虛而無力。

與
王小帥合作多年的
劉傑成功實現由攝影師到導演的轉變,《馬背上的法庭》以紀實的鏡頭語言將西南邊遠山區的「流動法庭」搬上了銀幕,獲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地平線單元最佳影片。該片對文明邊緣地帶法律與鄉俗碰撞的揭示和對人與人之間不露聲色情感的描繪,使其成為一部彌漫著時代氣息與人文關懷的現實主義藝術力作。
章明的《結果》通過一個男人讓兩個女孩懷孕的事,在片言隻語的鏡頭中揭露當代年青人情感與性的尋找、無所依從和自我傷害,成為年度最具爭議的影片。婁燁因執導的《頤和園》沒有經過廣電總局的審查而參賽康城影展被禁五年,把第六代的拍攝環境與影檢制度之間的矛盾問題再一次擺到前臺。
《瘋狂的石頭》讓小製作電影大紅大紫了一回,成為今年中國電影的最大亮點。「小兵立大功」是這部投資僅300萬拿下2,300萬元的小製作的形象寫照。影片的叫好叫座首要歸功於回歸電影本源的討巧故事,整個荒誕的故事看上去完整、縝密,環環相扣,跌宕起伏,很多情節令人拍案叫絕。其可貴之處在於導演沒有讓形式取代內容的核心地位,遵循著「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創作態度,通過對生活中經典、流行影視、歌曲、話語的引用、惡搞及仿效來完成徹底的娛樂。「石頭現象」降溫之後,仔細分析觀眾對於本片的追棒一定程度上緣於此類純粹娛樂電影在本土的缺失,如果放眼世界影壇,則不乏相似或更勝的喜劇電影。
小製作影片發揚了注重現實生活的優點,以睿智與詼諧的方式描繪出普通百姓的生活與情感世界。《雞犬不寧》(陳大明導演)被稱為「第二塊石頭」,但在劇本的連環銜接與幽默方面與《瘋狂的石頭》相去甚遠。雖然影片中的「鐵鐺功」和「老年人少年照相親」等橋段具有一定的「笑」果,整體上卻是在「鬥雞變為人鬥」、「意外撿錢」的情節設計中呈現小市民的生活壓力與情感波折。農民工問題是當下社會的熱點,一些影片從不同側面展現他們的生存狀態。
《泥鰍也是魚》(楊亞洲導演)表現民工在艱難的生存環境下堅持自己的理想,有尊嚴地生活和奮鬥的故事,對自我感覺良好、住著洋樓、出入高檔飯店的「有錢人」進行了反諷。《借錢》(魏大航導演)通過一個民工為兒子上北京重點中學借錢的故事,歌頌了民工身上團結、質樸、善良等優秀品格。《證書》(夏詠導演)將鏡頭從城市拉到農村本地,不僅講述一個農民討要證書、爭取榮譽的經歷,還描寫了普通老百姓為個人尊嚴採取的行動。
《靜靜的嘛呢石》(萬瑪才旦導演)、《阿娜依》(醜醜(侗族)導演)、《美麗家園》(高峰導演)等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改變了漢族導演包打天下的局面。《靜靜的嘛呢石》巧妙地截取了特定時空狀態下的生活斷面,從原創班底、藏區風光與民俗、喇嘛的神秘生活和質樸的情感等方面體現了少數民族特有的品質與情感。與之類似的是,地方語言在今年的中國電影中廣泛運用。《天狗》(戚健導演)是河南話,《江城夏日》是武漢話,《瘋狂的石頭》操一口重慶話,《馬背上的法庭》是雲南少數民族語言。
愛情題材的電影呈現出多樣化的走勢。《雲水謠》(尹力導演)與《理髮師》(陳逸飛導演)屬於具備相似敘事架構的戰爭愛情電影,都以數十年社會動盪為大背景,講述一段至死不渝的堅貞愛情。《好奇害死貓》(導演︰張一白)講述一個女人為了挽回感情危機而陰謀設計的悲劇,可歸為家庭(倫理)愛情類型。《芳香之旅》(章家瑞導演)不同于現代都市的自由戀愛,是表現由包辦婚姻產生相濡以沫感情的傳統愛情片。
田壯壯監製、許書綺導演的《愛的是你》擺脫了過去諸如《情人結》等片中的歷史包袱,講校園况兩個親兄弟同時愛上一個女孩的簡單故事,畫面乾淨流暢,主要演員靚麗、帥氣,頗有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台灣瓊瑤愛情電影的遺風,為愛情電影帶來久違的清新氣息。延續近年女性主義電影蔚然成風的景象,不少導演表達了對女性情感和命運的討論、關懷、理解與讚美。
《無窮動》(導演︰)在一個中國人全家團聚的除夕,讓四個沒有男人陪伴的女人以朋友的名義聚在一起,為情猜疑,為情訴說,為情傷懷。《茉莉花開》(導演︰侯詠)脫離了個體生活的小打小鬧,擴展到時空交錯半個世紀的祖孫三代紛繁往事,是比較大氣的一部女性影片。
小製作電影的表現形式和製作方式發生了一些變化。一方面,表達空間和時間越來越狹隘、窄小。如果說《無窮動》是除夕前後一個大院裡的女人「四重唱」的話,那麼《夢想照進現實》(導演︰徐靜蕾)則是一個晚上一個房間裹的男女「對口相聲」。這段「相聲」雖保持著王朔機智,幽默的語言風格,但整體冗長而空洞,做作的表演對於人物靈魂沒有任何的揭示,成了一次失敗的形式突破。另一方面,雪村自個掏錢自個製作自個演繹自個吆喝的《新街口》是一次個人一體化電影的嘗試。影片故事本身有著好的題材並呈現出一定的商業意識,又因沒有上乘的駕馭能力,致使影片流於粗俗與膚淺。
從上述可見,小製作電影不但數量較多,而且在形式、題材、製作等方面表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同時,除《瘋狂的石頭》之外,整體又顯出一個「少」的特點:觀眾少,票房少。據北京新影聯影業有限公司院線總經理助理高軍介紹:今年1至9月發行的60部國產影片,100萬元以下票房的52部之多,其中1萬元以下的有9部,《靜靜的嘛呢石》在該院線上映的票房僅為100元人民幣。如此冷淡的市場回應令小製作電影的發展顯得步履維艱。
今年的華語電影還有很多的事情值得一提,比如《魔比斯環》這部華語的動畫大片,比如首部中、芬、法、荷四國合拍電影《玉戰士》(Antti-Jussi Annila導演)、《雲水謠》等這些合拍片,雖然影響力不是那麼大,但是作為一種現象值得一提。
期待著2007年的中國電影越走越好。
伸延閱讀:
刊登於 2007年2月22日
書籤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