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
- ycec 編輯推介類別
- esid 各編輯的推介
- yca 專題文章
- ycpc 產品評論
- 影展與獲獎作品
- ppid 音樂流行榜
- yceb 娛樂情報
- 關於 YumCha!
2011年華語歌壇的回顧與展望—兼論《YesAsia華語音樂銷售榜2011》帶來的訊息
未知是否主觀錯覺,這幾年的日子總是過得很快,往往才慶祝過新一年的到來不久,轉眼又說Santa Claus is coming to town。筆者去年為YesAsia.com寫《回望2010:十張叫人重拾聽歌趣味的香港主流唱片》時的艱辛記憶還歷歷在目,今年又接到通知要寫新一年度的回顧文章,時間溜走之快,真箇叫人驚訝。
華語歌壇眾所周知的慘澹處境
眾所周知,2011年的華語唱片圈算不上多姿多采,絕不是風光的一年。面對「韓流入侵」,年輕人紛紛轉捧韓星,情況嚴峻。對台灣歌壇來說,雖然劉子千《唸你》掀起的話題,又有《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電影帶電影帶起的歌曲熱潮,甚至有孫燕姿帶來復出的新專輯《It’s Time 是時候》,一眾當紅天王巨星如周杰倫、王力宏、張惠妹、陳奕迅、羅志祥等又發行新專輯。可惜,實體唱片的銷量繼續下跌,全年紅得發紫﹑家喻戶曉的歌曲銳減不少。
香港歌壇情況更為惡劣,TVB與五大唱片公司(環球唱片﹑EMI唱片﹑華納唱片﹑BMA和索尼唱片)持續兩年多的版稅和合約糾紛,雖然在年底正式落幕。但這場糾紛連鎖掀起了唱片界甚至演藝圈的大規模分裂,破壞深遠。TVB不允許五大唱片公司的歌手亮相,影響了「五大」的規劃,新人培育縱不致停頓,但普遍不大成功,周子揚、連詩雅、林奕匡林峯的「Chok」奪得金曲金獎的尷尬情況。五大與電視台的恩怨,牽連甚大,唱片公司的陣營間一度壁壘鮮明,還分裂成兩大唱片商會;而KTV集團的競爭,又因唱片公司陣營的建立而加劇。
結果,雖然2011年有蘇永康「那誰」一歌爆紅,陳奕迅的「苦瓜」也掀起極大的共鳴,連續劇《天與地》又帶紅了「年少無知」一歌,那些新人如許廷鏗、林欣彤、鄭欣宜又像是受到不少注目,但媒體和樂迷提起這有如散沙的香港歌壇,也往往會說一句:歌壇已死。筆者身邊近年也有不少人以「不聽廣東歌」為榮。而唱片公司最暢銷的產品,往往是一些設有生產編號﹑限量發行的精選唱片,如鄧麗君的《今日,君再來—璀璨東瀛愛藏特典》和張國榮《大熱》黑膠唱片便是當中的銷量奇葩。
《YesAsia華語音樂銷售榜2011》給我們的啟示
YesAsia.com是華人網路世界其中一個娛樂產品銷售網站,其產品銷售數據有參考價值,反映華語音樂愛好者的消費心態和音樂口味。從這些數據,更為大中華樂壇去年和將來的發展帶來極多的訊息。《YesAsia.com 華語音樂產品2011排行榜》共分兩榜,分別為專輯榜和演唱會產品榜。YesAsia 華語音樂銷售榜2011
|
|
*訊息(1):台灣歌壇已是貨真價實的華語歌壇主流
過去大眾認定華語歌壇有雙頭馬車,一個是以台灣唱片圈為首的國語歌壇,另一個是前亞洲娛樂王國——香港的粵語歌壇。兩個歌壇各有千秋,大放異采。然而,隨著約十年前港星在台灣沒落,加上中國內地民眾對香港這彈丸之地的觀感改變,以及香港演藝圈不爭氣,所以香港歌壇對外的影響力越發降低,台灣歌壇在華語音樂世界從此獨占鱉頭。這情況在去年並沒有多大的改變,在專輯銷量榜的首十名中,共有七項是台星(或說以台灣為發展基地之藝人)的產品,包括周杰倫、王力宏、羅志祥、孫燕姿、飛輪海和楊丞琳,而演唱會銷量榜的首兩位亦是台星。
港星能夠擠到專輯榜上的,只有陳奕迅和林峰的專輯,而且敬陪末座,可見港星在海內外的影響力,都不復再。還好,身為「演唱會之都」香港這兩年仍然舉行了不少廣受歡迎的演唱會,相關產品亦同樣叫座,能夠在演唱會榜搶回一半的席位。但新發行的大碟不叫座,長遠如何有機會挽回影響力呢?這很值得香港的唱片公司深思。至於中國大陸的演藝圈,雖然近年捧出了不少明星,也有製造出張靚穎、韓庚等大星,但他們在其他華語市場是否真的已成氣候呢?他們怎樣才能徹底衝出中國呢?這是持續多年尚未解決的課題。因此,在2011年比較可領風騷的,只有台灣歌壇。
*訊息(2):新人沒有出頭天,小眾登不上大雅堂
香港去年雖有受矚目的新人,但他們在實體唱片銷量上未見創下佳績。從YesAsia的排行榜顯示,台灣的情況亦然,盤踞排行榜前十大的,依然是一些傳統大星,如周杰倫﹑羅志祥等,新人似乎難有出頭天,無論備受正視如鄧福如、廣獲阿宅愛戴的安心亞、紅透半邊天的柯震東,都無法與傳統大星競爭(註:根據其他排行榜顯示,去年最高銷的量的專輯只有十五萬張銷量,第二名只餘幾萬張,在十名以下的銷量也不會太多)正在看本文的你或許會說,拿新人跟大星來比較似乎並不合適。可是,台灣歌壇過去正是新人的天堂,新晉歌手一砲而紅的大有人在,如陶喆、周杰倫、林曉培、S.H.E、孫燕姿等,反而是所謂巨星的淘汰率奇高。
但幾近年,情況確有所改變,台灣的新人似乎沒有一出道便力壓傳統巨星的能力,台灣市場對新人的接受程度似也不及過往,這亦反映唱片公司對一些大星變得倚賴,在逆市中不敢貿然投入大量資金在新人身上,這對歌壇的持續發展並沒益處。另一方面,銷量榜也反映港台歌壇在去年相當商業媚俗,一些具特色和個性的小眾歌手無法像以往般在主流歌壇搶灘。筆者幾年前曾為YesAsia寫過一篇文章,讚賞某年的台灣歌壇做到大眾、小眾並存,但數字會說話,小眾音樂去年似乎無法敵過商業的行銷,贏得大部分樂迷的歡心,跨不過那條大小眾分界線,這是相當可惜的事情。
*訊息(3):韓流繼續來襲
韓流來襲其實並不是甚麼新聞,這是十年前已經存在的現象,所以當台灣的MC Hotdog還沒高唱「我愛台妹」之前,就已經率哈狗幫大喊「韓流來襲」。近年,韓星侵華的現象變本加厲,韓國的造星和行銷方程式相當成功,加上港台新一代偶像的魅力一般不足以征服樂迷,所以年輕世代紛紛奉韓星為神明,如少女時代、Beast、Super Junior便是明顯的例子。事實上,在YesAsia整個網站的銷售分佈來看,韓星的產品是雄霸半邊天的,這是中文榜無法反映的現實。不過,單看中文榜的專輯第一名是Super Junior-M的《太完美》,我們已經知道他們在華裔年輕人世界的受歡迎程度。近年韓星發行中文專輯的大有人在,雖然他們的發音大多不標準,唱起來難免怪裡怪氣,但誠意可嘉,華星實在不可掉以輕心。
*訊息(4):香港歌迷對老歌的熱愛有增無減
香港人近年常把「新歌不好聽」排在嘴邊,但人總有聽歌的需要,所以老歌的市場方興未艾。老歌的市場其實最少可劃分成五種:第一種是雜錦精選輯,即早年的《Love情歌集》、《愛情蒲公英》那種,第二種是把老唱片原碟再生,如環球復黑王系列、華納/EMI金唱片復刻王系列、華星40經典金唱片系列,第三種是歌手的個人精選集,如張國榮的《Four Seasons》,第四種是「靚聲系列」,找來歌手重唱自己的昔日金曲或他人之作,以高音質錄音與混音,如林子祥、劉美君都在大玩這條路,最後一種其實就是演唱會,因為歌手在演唱會總會以唱個人舊歌為主,而歌迷進場最愛聽到的,其實就是歌手演繹個人代表作,而不是新專輯中的主打歌。香港樂迷「不愛新歌愛老歌」的心態,使香港歌手的演唱會常常掀起搶購潮,連帶相關產品也有一定的銷量保證。
這種音樂品味和消費心態,讓本地的唱片產品成功搶佔YesAsia演唱會榜的其中五位,同把蔡琴的香港演唱會也計算在內,則佔六位,不致讓台灣產品獨美。但是筆者很擔心,沒有成功的新歌,沒有成功的新人,將來這群老歌手退休淡出,香港歌壇如何後以為繼?
2012年展望
或曰筆者這篇文章是要銷量論英雄,未必反映樂迷的全部喜好和心態,但以銷量論英雄正是港台唱片公司的經營方針,在尚未有新思維、新出路的實體唱片行業,銷量才是王道。雖然筆者在本文把華語歌壇的處境寫得很嚴峻﹑很不健康,但展望2012年還是可以抱一點點希望。就以香港為例,五大唱片公司和TVB的糾紛已解決,今年又有三家新的免費電視台成立,加上市民已接受收費電視,歌手曝光的渠道增加,應該可以振興一下沉寂的歌壇。另外,「那誰」的大熱一方面證明樂迷對廣東歌的需求仍在,也再次證實網路的威力,期望唱片公司今年好好善用網路打歌,加強歌曲的傳唱度。
至於台灣,唱片公司仍好好利用兩岸關係良好的契機,加倍開拓大陸市場,在台灣用心研發各類不同的新人,偶像與實力並重,在他們稍紅以後大力在大陸行銷,擴闊台灣音樂的天空,這樣唱片公司才有「彈藥」持續發展。至於樂迷,筆者衷心渴望樂迷不要老是罵中文音樂,可用心多聽一些好的作品,多加支持,中文歌不僅僅是商品,也是一地文化的載體,大家有責任好好保護自己的文化。
最後,時值正月,筆者祝福各位新年快樂,2012的華語歌壇有長足的發展。
作者簡介:
李重言,專業樂評人及跨媒體創作人,自2003年開始在YesAsia.com撰寫樂評和專題文章。十一年來曾在各地的雜誌和大型網站發表音樂評論,近年更大力參與多張香港唱片的製作,對粵語歌壇熱愛不滅。
圖片來源︰TVB、台視、環球唱片、索尼音樂、福茂唱片、美妙音樂、杰威爾音樂
延伸閱讀
刊登於 2012年2月9日
書籤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