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訂閱
YumCha! » 專題文章

從「無厘頭」文化走到《功夫》之道

作者︰Akina (輯錄自香港電影雙周刊) 推介給朋友

在2001年當大家以為香港喜匠劇周星馳用《少林足球》來告訴觀眾他對功夫的狂熱、他達到了事業的巔峰、他為香港票房創下最高紀錄……然而,好戲還在後頭,一生醉心武學的周星馳用《功夫》實現了他從小的夢想﹕成為一個武打高手,一個《功夫》英雄。


一嚐英雄夢
周星馳對功夫的迷戀始於小時候在戲院裡渡過的日子。出生在貧窮家庭的他,因為媽媽帶他看的一齣電影,從此開始了他對電影夢想的追求。「那天的事就像昨天發生一樣,我記得非常清楚,那是一部李小龍的電影,我們在一個很破舊的電影院裡,但我都沒在意,因為早已被銀幕吸引住了。在漆黑的電影院裡看電影,我覺得我的心臟快要跳出來,我甚至淚流滿面,李小龍真是太神奇了,不僅因為他精通武術,還有他那種熾熱的精神。他佔據了整個銀幕,成為我的一切,我下定決心要成為另一個李小龍。」從那時候開始,武術家就成為他的第一志願,亦因為李小龍是演員的關係,周星馳也順理成章地視演員為第三志願。而當時年僅九歲的周星馳也開始向自己的理想進發。他拜師學武,但因為負擔不起上課的費用,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將過去學習到的招式不斷反複練習。那些日子,為他留下很多美好回憶。如今我們可以欣賞到周星馳的喜劇,是不是也該感謝一下武學英雄李小龍呢﹖


時至今天,四十而立的周星馳亦不得不認老。「當然啦,我已經老了,肯定沒辦法成為一個真正的功夫高手,但至少我可以在電影裡做到,而且盡量做到像李小龍一樣的功夫英雄。」對周星馳個人來說,《功夫》(2004)是他電影生涯中關鍵性的一步。除了對中國功夫的熱愛,還成就了一個生長在70年代樸素環境下的香港小男孩夢想。小時候的他在看電影和了解那個時代的武術經典中尋找逃避和快樂,在那些黑黑的電影院裡,周星馳常常夢想著有一天能成為英雄並擁有和他們一樣的身手。


毀譽參半的笑匠
從《黑白殭屍》(1984)的電視框裡,一躍而成今天香港的喜劇笑匠,周星馳開創的「無厘頭」文化更被認為是當代喜劇電影的代表,當中的喜劇性與傳統喜劇電影存在很大的分野。他在拿捏喜劇效果的同時,懂得怎樣平衡電影的商業性,將自己獨有個性全然融入電影的內容、風格和思想上,以「搞笑」、「無厘頭」方式展現,成為香港喜劇電影一大代表。

雖然周星馳的喜劇文化為票房帶來保證,當中的「搞鬼」對白仍為人津津樂道,然而在電影的學術上,卻絲毫不受重視。有人認為「無厘頭」過於新奇怪異﹔有人覺得太過旁門左道﹔有人則理解為毫無內涵……在既有的傳統喜劇電影審美標準下,周星馳的「無厘頭」就顯得離經叛道。學界對於電影喜劇的研究目標,就落在成龍的功夫動作喜劇上。


一直被放在學術邊緣地帶上的周星馳喜劇文化,給人的印象都是拍搞笑商業電影能手,一談文化,似乎沾不上邊,也難登大雅之堂。直至1995年的《西遊記第壹佰零壹回之月光寶盒》與《西遊記大結局之仙履奇緣》,成為了周星馳無厘頭的經典之作。在《西遊記大結局之仙履奇緣》的故事裡,周星馳在愛情悲劇的本質上,加入神話、武打、搞笑的因素,不再對孫悟空的反叛性格、英雄氣質老調重彈,獨談大家遺忘的愛情。一套中國名著落在周星馳手中,成為了娛樂工具。到此,周星馳的喜劇文化開始受到重視,內地的學院、社會﹔學生、年輕人都對他的無厘頭文化討論、研究,甚至建網站、改編成網絡遊戲。儘管電影在票房上失利,卻意外地贏回了口碑。


周星馳自1988年踏足影壇至今,共拍超過50部作品,屢創下票房奇蹟。從90年代開始,他的電影票房幾乎全部突破千萬港元。早在1989年電影《霹靂先鋒》已為他奪得台灣金馬獎最佳男配角,更開始奠定了他在港產電影中的地位。1991年他在《賭聖》中的非邏輯性和帶有神經質的演技,展示出他那「小人物力爭上游」的精髓,建立他在電影中的個人風格,而「無厘頭」文化亦自此成為香港喜劇電影的獨立流派。之後的《審死官》為他贏得1992年的亞太影展「最男主角獎」、1996年的《西遊記大結局之仙履奇緣》則獲得香港影評人協會第一屆金紫荊獎「最佳男主角獎」。同年的《食神》是周星馳導演兼編劇、製片和主演的第一部電影,從此開拓電影生涯的另一個新領域。《食神》的報捷,令他繼續發表新作《喜劇之王》,這部關於電影迷遇見夢中電影明星的故事贏得了美國著名鬼才電影人,《標殺令》的導演昆頓塔倫天奴的讚賞。


下一站……Hollywood
周星馳不單在香港電影壇上穩佔一席、在中國內地亦相當受歡迎,先後應邀到過西南民族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廣東汕頭大學等學院演講。2001年的《少林足球》不單在本地叫好又叫座,在日本的票房收約2億港元、韓國收約4,000萬港元、法國收約3,900萬港元、意大利收約1,200萬港元,台灣收約1,500萬港元,而星馬收約1,100萬港元,各地的票房成績理想,令周星馳有意進軍荷里活的市場,用《少林足球》來個乘勝追擊。眼見成龍李連杰李安等人都在彼邦打出名堂,挾著功夫加足球的噱頭,加上一貫的喜劇風格,來個小試牛刀。但《少林足球》在美上映的檔期一改再改,影片更經發行商Miramax刪剪,到最後全美只有六間戲院上映,票房收入慘淡,令周星馳出師不利。


然而,荷里活對於這位「新人」似乎相當感興趣,【紐約時報】、【Chicago Sun Times】、【Premiere Magazine】等媒體相繼邀他訪問。紐約時報的Elvis Mitchell認為《少林足球》是真正的喜劇,當中的喜劇風格是荷里活所少有的。亦有不少外國影迷對於周星馳的喜劇非常受落,對於亞洲的喜劇電影刮目相看,甚至有美國人將周星馳差利.卓別靈相提並論,認為如果香港有差利.卓別靈,那一定會是周星馳。雖然如此,對於周星馳的喜劇文化嗤之以鼻的海外影迷亦大有人在。【Orlando Weekly】的Steve Schneider似乎不太欣賞周星馳的電影風格,認為他在電影中經常製造一些自以為是的笑位、語言。就算是在東南亞大收的《少林足球》,本來將少林功夫融入足球,創意十足,但因為演繹過份誇張,以致變得虛假﹔不滿他的人大都忍受不了他電影裡的「搞笑」,認為是刻意製造笑位,過份造作,變得不討好。亦有相當一部分的人承認周星馳在演戲方面的天份與在亞洲的地位,但無可否認的是,他在歐美仍未稱得上是巨星、大明星。看來周星馳要在荷里活殺出一條血路,也真是不簡單呢﹗


除了本土市場外,周星馳電影在日本想必是最吃得開的。「無厘頭」文化在日本引來不少人的追捧,憑《不夜城》、《漂流街》聞名的日本作家兼電影編劇Seishu Hase,亦因為酷愛香港電影、欣賞周星馳的「無厘頭式喜劇」,而故意把筆名取為「馳星周」,意為「周星馳無厘頭,我更無厘頭」並延用至今﹔《少林足球》在日本電影界的「第四十五屆藍絲帶獎」中,更擊敗《魔戒首部曲之魔戒現身》、《星戰前傳II複製人侵略》、《紐約風雲》以及奧斯卡最佳電影《有你終生美麗》等荷里活猛片,榮膺最佳外語片殊榮﹗而日本權威雜誌【日經Entertainment】報道,《少林足球》以累積三十億日圓的票房,位列2002年日本十大票房第十位,只僅次於湯.告魯斯的《魂離情外天》﹔由於日本觀眾對周星馳的電影情有獨鍾,加上《少林足球》令周星馳人氣急升,而今年周星馳的新作《功夫》亦在日本東京電影節作首映,更得到電影節組織機構的重視,甚至視《功夫》為「本年度最值得期待的電影之一」,電影節為《功夫》舉辦的兩場試映,三千張門票在3分鐘內旋即售罄,周星馳在日本的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鏡頭前的周星馳角色萬變,銀幕下的他異常的低調,為《功夫》一片友情客串的馮小剛導演卻與這位喜劇笑匠惺惺相惜。「他不會被劇本束縛,在現場隨時有天馬行空的想法,時時刻刻都可以啟發你。」馮小剛更透露出周星馳的絕招是無論電影的製作有多大,周星馳對於戲中人物、故事的定位都很低,觀眾看起來有認同感,你可以說這是戲,也可以說這是現實,他的戲,就是讓人看得自在。」


另一篇有關周星馳TVB劇集專題文章-喜劇之王的誕生






刊登於 2005年2月3日


延伸產品

  • 身處的國家或地區: Hong Kong 美國 - 繁體中文
  • *參考貨幣: 並未選擇參考貨幣
 更改設定 
啟動你的瀏覽器上的「Cookies」功能,讓你可以使用我們網站內的所有功能,包括購物及提交訂單。
Cookie偏好設定 Close

我們使用數據cookie來存儲你的在線偏好並收集資料。你可以使用此界面來啟用或禁用具有各種功能的cookie組合。


這些cookie是啟用核心網站功能所必需的,並且在你使用該網站時會自動啟用,其中包括cookie。這些cookie有助於使購物車和結帳的流程,並有助於解決安全問題並符合法規。我們還使用Cookie來識別瀏覽和流量來源,衡量並改善你的購物體驗,並從訂單資料檢索網上夥伴的佣金。
這些cookies用於投放與您和您的興趣更相關的廣告。營銷cookies經我們允許的第三方提供商放置,並且所收集的任何資料都可以與其他組織(例如發布商或廣告商)共享。
這些cookies使我們能夠根據用戶使用我們網站的方式提供更好的服務,並允許我們改進功能以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收集的資料是匯總且匿名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