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訂閱
YumCha! » 專題文章

新年應該去看賀歲片

作者︰電影雙周刊 (香港) 推介給朋友

農曆有什麼節目?逗利市、剝瓜子、食蘿蔔糕,大人打麻雀,小朋友埋首拆利市,行年宵,看煙花……當然,還有看賀歲片。每逢新年時節,總有電影大堆頭大卡士掛帥對我們「恭喜發財」,看完之後也特別過得充實。

從小時候看到肥姐(沈殿霞)、董驃的「富貴」一家,到最輝煌的「雙周一成」,或者現在總看到杜琪峰韋家輝的嘻嘻哈哈,總有明星在動手動腳跟我們拜年,已經成為香港人的指定動作。


就算電影市道再「疲弱」,農曆雞年(2005)不能失禮的情況下至少還有兩部賀歲片:《喜馬拉亞星和《韓城攻略》。至於狗年(2006)1月底的農曆新年檔期,電影市道沉寂多時終漸見曙光,近日各大電影公司蠢蠢欲動,籌拍狗年賀歲片,目前已知的多部賀歲片包括︰由韋家輝執導、張柏芝劉青雲徐小鳳陳小春主演的中國星賀歲喜劇《最愛女人購物狂》;李連杰主演、于仁泰導演的民初功夫片《霍元甲》。除英皇外,港產卡通片「麥兜」亦將加入戰團,陳可辛監製、趙良駿執導,與超過廿位藝人包括吳君如鄭中基陳慧琳陳柏霖等拍攝真人版電影《春田花花同學會》。此外,寰亞電影及王晶等亦有計畫投資開拍賀歲片。


但越發令人懷念以前賀歲片「打崩頭」的日子,陪伴著八、九十年代香港黃金歲月。

賀歲片是乜東東?

泛指一切在農曆新年檔期上映的電影。其實「賀歲片」這個概念並非香港獨有,根據西方的商業操作概念,一直以來都會安排特定的檔期推出某類電影,以期可以賺取最大的利潤,一如聖誕檔、暑假檔等等。而在農曆新年檔的「賀歲片」,出現在八十年代影壇蓬勃的香港,其後更演變成台灣、內地等華人地區的習俗。

其實賀歲片可以說是代替舊式農村演神功戲。以往農村社會中,都會有人在傳統節日慶典時,籌辦戲曲演出,藉著為神做功德達至「娛人娛神」、「神人共樂」,為之「神功戲」。不過當香港的社會日益發展,由漁港發展成為城市,新年時一家老小「看神功戲」為樂的習俗,已經由「看電影」取代了。

基本上,「賀歲片」並沒有其特定的電影類型。就算是因為中國人的習慣,新年時節要喜氣洋洋,故此不會有沉重的黑幫片或驚慄片出現,清一色肯定是喜劇,大家都要熱鬧開心。不過賀歲片戲種覆蓋範圍之廣實在令人咋舌,可以有特務動作片,可以是一家大細的溫馨喜劇,可以是古裝武俠片,也可以是講食物的……總之符合以下的原則就成:


一.大卡士大堆頭

人多熱鬧是中國人賀年的指定動作,而且明星也是賣座保證。由《八星報喜》、《家有囍事》到去年的《鬼馬狂想曲》,都是「人多好辦事」。


二.結尾一定要跟大家拜年

相信大家一定不會忘記,賀歲片結尾一定「齊齊整整,平平安安」,無論戲裡人物去了哪裡,最後都會企定定在螢幕前跟觀眾拜年,一齊高唱「齊歡唱,同慶賀」,就像《家有囍事》、《大富之家》等一系列,甚至到《嚦咕嚦咕新年財劉德華也會穿上長衫同戲中演員一起唱「大勝無限番」。


三.片名要夠好意頭

金玉滿堂、《旗開得勝》、《百年好合、《花好月圓……由1985年新藝城的《恭喜發財》(譚詠麟主演)開始而來,以恭賀吉祥說話為片名傳統非常受落,皆因夠意頭醒神之餘又顧名思義──你未必知道戲故事內容,但肯定知道這是賀歲片!


尋找本土的時代變遷

其實作為發源地於香港的賀歲片,最能體現出的是香港的本土意識。有社會學研究曾特別指出,香港人對自己的意識記憶經驗,總是抗拒大傳統論說,諸如政治更替;而穿插於日常意識和民間風格這個兩個層次。 而從七十年代開始,大眾傳播媒體的發展迅速膨漲,電影作為媒介之一,是製造香港本土意識,甚至塑造普及文化的一個重要中介,在利潤掛帥之餘也是講香港的故事,以引起共鳴和認知。賀歲片作為香港電影的重要檔期之一,其內容、形式,甚至擔綱的明星陣容變化,都可說是認識香港社會民生面貌的一種途徑。


80年代

八十年代的是香港的黃金時期,社會經濟起飛,由六、七十年代的努力奮鬥發展至富裕的物質社會的階段,前人的辛苦耕耘,成就了全東南亞的最大電影生產地。當時的香港普及文化成功地提供一個群眾聚焦點,讓各類流行玩樂文化並行不悖的交流,同時也隱約流藏著社會氣氛變化。


關鍵人物:許冠文
許冠文從七十年代的《鬼馬雙星崛起,成為票房保證,而他在1981年自編自導自演的《摩登保鑣》,就被不少人包括高志森視為港產賀歲片的由來,農曆新年必然之選。雖然故事仍然是許氏喜劇的套路笑話,但熱鬧開心就是新年應該做的事,結果票房也開紅盤。


其後在八十年代中後期許冠文的影響力慢慢下降,但他在賀歲片的位置仍然重要,無間斷地在新年檔期現身的許氏作品,無論是1983年的《鐵板燒或1989年的《合家歡》,都是自成一格以笑料gag位先行的喜劇,到九十年代雖然仍有1992《神算或1995年的《富貴人間》,但已經不是賀歲片的主流。

最佳拍檔
港產片的歷史上,不得不提的是新藝城及《最佳拍檔》系列。1982年新藝城以二百萬片酬邀得許冠傑加盟,再夥拍滿口台山話的光頭神探麥嘉,及「惡死差婆」張艾嘉,拍出了《最佳拍檔》。擺脫舊式爛衫功夫喜劇,混合了「占士邦」式飛車動作特技和連場笑料,結果票房大收二千七百萬,是八十年代港產片賀歲片的賣座保證,奠定新藝城在影壇的地位,更是開同類型電影先河,如靚人靚景,死人不見血,熱鬧精彩為主等。

《最佳拍檔》更在1983、1984、1986年開拍同系列續集,包括《最佳拍檔2:大顯神通》、《最佳拍檔3:女皇密令》及《最佳拍檔4:千里救差婆》,其中《女皇密令》更有二千九百多萬票房。《最佳拍檔》系列除了基本班底許冠傑麥嘉張艾嘉外,還因應故事發展不斷加入新卡士,如《女皇密令》飾演張艾嘉兒子的光頭仔,《千里救差婆》的葉蒨文關德興石堅,以當時來說星光熠熠,真的是新年必看之選。


福星高照
雖然作為「福星」系列的第一部,1983年的《奇謀妙計五福星》是暑假檔期,但其成功引發第二部,1985年《福星高照,除了比前作更受歡迎外,更收入達三千多萬票房紀錄,更打敗同年新藝城的賀歲神仙喜劇《恭喜發財》。「福星」系列的成功,演員如打到飛起的成龍洪金寶元彪等居功至偉,更為嘉禾重登電影王國的寶座。


富貴一家親
但要講地道的香港社會,就一定要提高志森執導的《富貴迫人》系列。1987年高志森過檔德寶,開拍由沈殿霞、董驃、陳奕詩李麗珍等主演的《富貴迫人》,以二千七百萬票房贏過新藝城當年的賀歲片《衛斯理傳奇》。1988及1989年先後開拍《富貴再逼人》及《富貴再三逼人》,後者不是由高志森執導。

《富貴迫人》講述居住於公屋的一家五口,他們對生活現狀並不滿意,常為小事爭吵,一天到晚想著要發達。但一天竟然能夢想成真──中六合彩頭獎,一家人從無到有再遇上鉅款化為烏有。高志森曾經在雜誌訪問提過,想開拍「屋村師奶中六合彩」,這種草根的凡人望發達心態,配以家庭的溫馨人情,對當時的香港社會「恨」發達的心態很有共鳴。續集《富貴再迫人》更涉及當時因為九七而衍生的移民潮,「驃叔」一家五口移民加拿大後又回港打拼的生活,雖然高志森認為自己是搔不著癢處,但現在回顧起來,卻有「回頭已是百年身」之感。


但談到家庭式賀歲片,不得不提新藝城在1988年開拍,由杜琪峰執導的《八星報喜》。雲集當時最紅的卡士周潤發鄭裕玲張學友黃百鳴馮寶寶袁潔瑩,還有特別客串的鍾楚紅。同樣是溫馨家庭喜劇,環繞性格不同的三兄弟各有笑料故事,令《八星報喜》收三千七百萬,成為1988年的票房冠軍。《八星報喜》也開賀歲片家庭喜劇藍本,如強勁卡士,故事簡單易明溫馨,令一家大細心滿意足離場,到九十年代的《家有囍事》終於集其大成。


九十年代至今

踏入九十年代,香港面對經濟高速發展轉型,回歸前後對政治時勢及金融風暴的打擊等等,再加上電影市道由盛轉衰,賀歲片的轉型也可以看出從黃金時代到仍然苦撐的香港人社會心態。


家庭喜劇變種

至於九十年代的賀歲片經典,一定記得1992年的《家有囍事》。有不少網友懷念以往的港產賀歲片時,《家有囍事》是必然之選,有不能再有的陣容──已逝世的張國榮,轉型當導演的周星馳,柏林、康城影后張曼玉等,一眾巨星放下平時的形象盡情搞笑,極盡瘋狂誇張之能事。當年票房大概有四千九百萬,力壓同期的《神算》、《雙龍會》及《我愛扭紋柴》。


導演高志森也曾經承認《家有囍事》是脫胎自《八星報喜》,同樣是環繞三兄弟,他們的愛情親情故事等等。但《家有囍事》更抵死是將之徹底瘋狂漫畫化,全家人上至老爸老媽,下至兒子皆猶如《愛登士家庭》的希奇古怪,如camp camp地的張國榮與男人婆的「無雙表姑媽」毛舜筠,愛扮各種荷里活電影的「何里玉」,追女聖手至白痴周星馳,「巴黎鐵塔反轉再反轉」至各種奇形怪狀的電影造型,甚至是由黃面婆變成美艷的「程大嫂」吳君如,一曲【相逢何必曾相識】……當然,少不得結尾一眾演員身穿婚紗禮服向觀眾拜年。

《家有囍事》的成功,除了為當年黃百鳴剛成立的永高影業「省靚招牌」外,也奠定後來幾年的賀歲片,必定有一部大堆頭卡士的家庭喜劇。1993年相似橋段但換上古裝的《花田囍事》,1994年走回溫馨感人路線的《大富之家》,甚至是1997年黃百鳴試圖經兼再做失敗的《97家有囍事》和1998年《八星報喜》,都是這種大堆頭的港產賀歲片趨勢。想當年香港由八十年代的奮鬥期步入小康,戲中的家庭兄弟姊妹不用憂柴憂米,由上下一心到親情疏離等等。


大堆頭以外

雖然合家歡式家庭片在賀歲檔期中逐漸衰退,但大堆頭式的賀歲片仍然歷久不衰,1993年劉鎮偉王家衛「執手尾」的瘋狂喜劇《射鵰英雄傳之東成西就》;徐克在1995及1996年連續起用張國榮、袁詠儀,配以其他明星如鍾鎮濤趙文卓的《金玉滿堂》,或劉青雲的《大三元》的賀歲喜劇;或者是試圖重拾新藝城的《愛情夢幻號》(1999年)及當年「最佳拍檔」式的《大贏家》(2000年),都是以大堆頭大卡士為號召,但其中與香港社會變化漸漸脫節,而引致反應每況愈下。


韋家輝曾經表示,拍賀歲片因為對象幅蓋面廣泛,其框框比任何檔期都要大,時代轉變亦令他要在有限的框框內作改變,所以他與杜琪峰近年的賀歲片「品牌」,雲集三代女星梅艷芳鄭秀文張柏芝的《鍾無艷(2001年),以麻雀喻人生起落的《嚦咕嚦咕新年財》(2002年),去到韋家輝獨自經營的2004年《鬼馬狂想曲》及2005年的《喜馬拉亞星》,均走卡士大堆頭路線,但內裡卻和回歸後香港人心思變,對以往輝煌日子不在的懷念和勉勵,跟近年香港社會吹的懷舊風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過近年賀歲片的戲種,由愛情喜劇取代一家大細的家庭片,中產OL口味主宰電影市場,同時也影響向來男性主導的賀歲片趨勢。以女性為本位的賀歲片,有鄭秀文走紅後的《鍾無艷》、《嫁個有錢人(2002年)、《百年好合(2003年)及《魔幻廚房》(2004年),楊千嬅則有《行運超人(2003年)及《花好月圓(2004年),甚至是張柏芝反串錦毛鼠的《老鼠愛上貓(2003年),都可以看出女性口味在社會的主導地位。


雙周一成

絕對是久違的名字,八十年代中後期成龍跟周潤發各自撐起電影票房的一片天,加上九零年正式崛起的周星馳,形成「雙周一成」的局面,標誌著港產片票房的盛世,也當然成為賀歲檔期的必然陣容。直到九十年代中期周潤發往荷里活發展,成龍後來亦把工作重心也移至荷里活,「雙周一成」在賀歲檔期的影響力才慢慢減退。

周潤發歷年賀歲片


由90年《賭聖》開始,周星馳正式開啟了娛樂圈的「無厘頭」時代,影響接近幾個世代(以三年作一個世代為計)。無論你對他的以往早期搞笑,或後來轉型喜歡與否,「星」品牌的不論故事類型題材的喜劇,必定是九十年代賀歲片入場之選。

周星馳歷年賀歲片


歷年成龍的賀歲片特徵只有一個:打,打得出色精彩觀眾就會看得開心,結果成龍也走出香港,由日本(《城市獵人》)到美國(《紅番區》、《我是誰》等)甚至世界各地,到後期成龍也正式往荷里活拍片。

成龍歷年賀歲片


不過動作喜劇在賀歲片始終有其地位,有近年馬楚成的《攻略》系列,有意發展成賀歲片「品牌」,會是承繼《最佳拍檔》及成龍式的打到飛起的賀歲片格局呢?

文/方佩淇






刊登於 2006年1月24日



延伸產品

  • 身處的國家或地區: Hong Kong 美國 - 繁體中文
  • *參考貨幣: 並未選擇參考貨幣
 更改設定 
啟動你的瀏覽器上的「Cookies」功能,讓你可以使用我們網站內的所有功能,包括購物及提交訂單。
Cookie偏好設定 Close

我們使用數據cookie來存儲你的在線偏好並收集資料。你可以使用此界面來啟用或禁用具有各種功能的cookie組合。


這些cookie是啟用核心網站功能所必需的,並且在你使用該網站時會自動啟用,其中包括cookie。這些cookie有助於使購物車和結帳的流程,並有助於解決安全問題並符合法規。我們還使用Cookie來識別瀏覽和流量來源,衡量並改善你的購物體驗,並從訂單資料檢索網上夥伴的佣金。
這些cookies用於投放與您和您的興趣更相關的廣告。營銷cookies經我們允許的第三方提供商放置,並且所收集的任何資料都可以與其他組織(例如發布商或廣告商)共享。
這些cookies使我們能夠根據用戶使用我們網站的方式提供更好的服務,並允許我們改進功能以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收集的資料是匯總且匿名的。

    取消